《亦新亦旧的一代》第12章、值得反省的代差与教育-k8凯发棋牌

当前位置:k8凯发棋牌首页>>南怀瑾全集>>《亦新亦旧的一代》

《亦新亦旧的一代》第12章、值得反省的代差与教育

前面费了不少的时间,反复讲述了近代一个世纪以来文化和教育在历史上演变的陈迹,其目的,为了使我们现代的青少年们,了解有关这一世纪的思想和心理问题的来因去果,而后才能真正深入其中心,探讨其得失,也才知道如何自强自发地担负起这一代应负的责任,以及如何建立今后文化思想的方向。现在要讲的,将是衔接我们这一代切身的问题。但是其中还有不少的因素,牵涉广泛,无法一一剖析,只是略说端倪,以资启发,希望有志之士自寻答案而确立自身的作业。

由于前面的讲述,我们至少知道过去有关东西文化、语文的交流工作,以及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演变情形,已经有了百年前后的历史,换言之,横亘在我们面前的种种问题,例如:东西文化思想的交流、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等等,仍然逗留在将近百年以来的老问题上,到目前为止,并无特别翻新之处。同时也由此可知重新整建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绝不是但凭一时的意气,可以“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侥幸而得的。并且也由此可知其中根本就没有什么“代差”、“代沟”等的存在。现在青少年们所梦想以赴,愤慨以求的,也是上一代所希求的目的;现在青少年们的感受,也正是上一代慷慨悲歌的情形。只是时代环境的不同,彼此面对的景象各别而已。规规矩矩来说,上一代的老少年们,由于年龄随时代的消失,意志随岁月的凋逝,精神随体力的衰歇,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寄托在下一辈后起之秀的身上。因此,从表面看来,老少两代的思想与作风,在形式上纵有差异,但在实际上,却正如接力赛,互相衔接,上下两代哪里真有一道鸿沟的间隔呢!如果真有“代差”、“代沟”的存在,人类的历史一定会有绝无仅有或一段真空的现象出现。那么,历史事实与历史哲学的本身,都成为废话而不通了!事实上,历史的演变也正是衔接性接力的变异,绝无一个无因而来的可能。因此,历史哲学仍然具有它值得研究探寻的价值。

1.文化史上的一笔“呆帐”

现在我们旧话重提,再从满清末代废除科举取士与改革教育制度谈起,由咸丰时代的学习西洋文学,出洋考察,成立“同文馆”,翻译西书,以及到了光绪初年废除各省州县的“书院”制度,成立“学堂”,和正式设立“北京大学堂”的一连串的事实开始,将近一百年来的文化输入,和“东才西学”的成绩,它在历史上究竟有些什么交替?而且一般正式从“西学东来”的前辈学人们,他们为我们的国家民族又究竟作了哪些实际的贡献?当然啰!除了从事有关应用科学而默默无闻的建树者,值得我们予以相当的崇敬以外,其余的,实在不敢期期奉承。此所以我们在这一时代中,不及东邻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进步之故。固然,我们也不能随随便便就将这个重任,冒然地加付在他们的头上,况且其中还有许多阻力的因素,绝非骤然可以消除的;例如历史文化旧包袱的拖累,以及新旧思想一时难以融通的差异,因此才有上一代劳而无功的结果。但从“春秋责备贤者”的意义来看,却也不能轻易地推掉中国文化人的责任啊!

2.先从小学教育的课本说起

讲到这一世纪教育上的沿革,我们必须要从教育的宗旨和内容说起。同时更需要从基本教育——中小学的教育说起。关于过去童稚开始接受教育的情形,我们已略如前面所讲,虽然并无明文规定它的宗旨,大体上都是以人格的养成为教育彻始彻终的精神。至于上下二千年来教育的内容,都以“四书”、“五经”为教材的主要中心。除此之外,虽然另有如《三字经》、《千字文》等一类的书,也只能算是辅助性的读物。自从西风东渐促使教育改制以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以“经”、“书”为主的一贯教育,始终还是一仍未变。尽管有人表示反对。但过去数十年来的确是如此。后来由改制而注意到小学教育的课本,根本撇开旧套,从教习儿童的识字教育开始,但还是走的《礼记》文化的老路线,采用“小学”、“训诂”的精神,配合西方文化的看图认字的教学方法,因此而有了“人、手、刀、尺”、“山、水、田”、“狗、牛、羊”等初级小学课本的出现。从此而再演变,便又改的课本,作为小学“小猫三只四只”、“猫儿叫,狗儿跳”一类低年级的读物。再往后的一再改变,便到了现在的“开学了!开学了”、“老师早,老师好”的课本了。可惜我手边资料不够,如果资料齐全的话,就可以把这几十年来所有课本内容的改革,作有系统的研究,那么一定会发现许多道理和足资反省、检讨的地方。如果有人拿这资料作一篇《二十世纪中国中小学教育课本的改革和文化思想之演变关系》的论文,保证一定可以拿到一个学位。

当时有关这些课本的改革问题,都是经过慎重的研究和考虑,尤其须要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学”、“儿童教育心理”等等学理的依据,并无随便乱来的嫌疑。至于人格养成的教育,则只归公民课本去负责(旧式的公民,叫作修身)。大家都是身历其境,都有受过这一教育方式的实际经验,不必再作详说。尤其像我们列入上一代的老少年们,亲自有过新旧不同的教育经验者,对此看得更为清楚。必然承认新时代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于开启国民知识和普及教育的效果,的确迥非前代可比。但是知识并非就是“学问”,人格养成和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栽接,并非有了知识就能成功的。尤其对于儿童教育来说,问题更为严重。因为我们现在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为了配合当前时代的需要,大体上都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国家民族“承先启后”的百年大计。旧式的教育,虽然也没有明文确定是为这一目的而教育,但几千年来的一贯精神,实在是与此目的相契合的。

现在为了面对当前时代的需要而传授知识和技能,那么,所有教育措施,就只看时代的趋向、社会的需要而决定教育的方向。因此,就无法以教育思想来开辟时代而领导新时代了。尤其为了“语”、“文”合一而采用的课本,对于知识的传授和传播,收到眼前的功效确实不少。但是距离中国文化的本位,就愈来愈远了。我们所谓的中国文化的宝库,都在上下五千年的古典书籍里,但是古书都用文言写成的。我眼见现代的青少年们,虽然爱好中国文化,有心要想研究中国文化,基本上就读不通古书,打不开这个上下五千年宝库的锁钥,因此只有望洋兴叹,左顾右盼的尽是一片茫然了。

3.以考试为学问的流弊

并且最不可解的,我们现行的小学课本,与中学、大学并非都能衔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拚命教儿童们背诵现行课本上的许多大可不必要的知识,来准备月考和期考。因此弄得有心“望子成龙”的家庭,比较上进的子弟,“三更灯火五更鸡”背书作功课,比起科举时代的考功名、背“八股”,更加严重。当时为了考功名,背“经”、“书”,背了以后,一辈子受用不尽而学无止境。只要问一问,我们现代六、七十岁以上有所建树的老少年们,请他们平心静气地谈一谈,哪一个的学问知识不是从这种旧教育方式中打下基础。可是现在我们花费了无价可比的下一代童年时代的时间和精力来背课本,弄得头脑呆板,眼睛近视,背熟了以后,除了应付一级一级的考试以外,便等于毫无用处。一考上了中学,小学读的书就等于白费。考上高中,初中的书是白读了。考上大学,中小学的书等于无用。大学毕业以后,踏进各阶层社会来做事,无论如何专门,也会感觉到所学与所用,完全毫不相干。除非还要为一辈子的考试再接再厉,那才还有些用处。因而,正常情况下,或者在大学毕业以后,才需要正式开始重新读书求学。

有一次和一位学师范教育的同学谈天,偶然讲到这些问题,我问他说:“我们现在教育的真正价值在哪里?”他叹了一口气,笑着对我说:“为了考试”。由小学考中学,中学考大学,考研究所,考出国,考种种和种种的考。考过了一生,然后方有资格称“显考”和“皇考”。这真是一个语重心长的幽默。考试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创作制度,法良意美,素来为外人称道赞誉的。谁知到了现在,一考之弊至于如此,因此而形成现在青少年们的思想与心理潜在的抗拒意识,也是相当严重的因素之一,的确不能掉以轻心而疏忽置之的。如果以时代观点,从西方文化的教育制度来讲,无论欧、美各国的小学教育,其课本与作业,也有考试,但轻松而活泼,收效的现象也绝不像我们的情形。至少目前美侨在我们这里的教育,也可以值得借镜而窥见其一斑的。

4.新式与旧制小学的差距

其次,讲到有关几十年前小学教育制度的内容和现在的情形,更会使人引起教育史上的沧桑之慨!如果一定说现在的老少两代存有“代沟”或“代差”的话,所受教育制度内容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过去的小学,由旧式到新时代,制度还未十分完备。小学教育,便有“初级小学”与“高等小学”之分。如果再向前推,又有旧制的“高等学堂”之别了。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由清末以来的教育改制资料,便可知旧制的“高等学堂”,它的性质相当于现在的完全中学。再进一步,便是旧制所称的“大学堂”了。至于综合旧制的“初级小学”和“高等小学”来讲,它的性质,等于现在的完全小学。但在几十年前的小学,由初级到高级,不但对于西方文化的英文、算学等基本教育,已经列为必修而有相当的程度,而对于中国文化的传统教授,大体上还是因袭旧式的精神,保持传统的读书风气。因此倒退回去几十年来讲,那个时代一个毕业于“高等小学”的优秀学生,他的知识程度、学问修养和见解,比起现在一个毕业于完全中学的学生,实在高明得多。如所周知,在这个时代几十年来很多对国家社会有建树的人物,无论在党政、军事或文化教育、工商各界出人头地的,他的学识基础的深度,都是由于旧制小学和依照旧式读书的教育成果。其实,这是我们这一代老少年们大家心照不宣的老实话,我相信他们大家也都有同感,只是不肯出之于口而已。

我们现在社会安定、经济进步的一代,国家花了经费,普及了国民教育,何以在完整的国民教育制度下,反不如其初也?而且反因教育的普及,促使青少年思想与心理上的彷徨,这又是什么原因?实在值得深思反省。老实说,这几十年来,如果只靠普通学校教育的方法,恐怕中国文化的精神,早已沦陷无遗了。当然,我所知不及的地方,或许很多,但是,如果这一代中,真正亲自接受过新旧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和军事学校教育的,或者对我所说会予首肯的。

#亦新亦旧的一代 #南怀瑾全集
发表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