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k8凯发棋牌
答。众生虽具正因。而无缘了。所以圆觉经云。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故先德颂云。圆成沈识海。流转若飘蓬。是以真如本觉。不守自性。以无性故。但随缘转。如云法身流转五道。故号众生。应须以善巧方便。发之。以智照。助之。以良缘。了了见时。方逃境缚。如起信钞云。且夫真之与妄。皆依一法界心所说。盖以此心。本来有体有用。即用之体。则荡然空寂。即体之用。则了然觉知。以无始时来迷故。于空寂之处。确然根身尘境。于觉知之处。则纷然分别缘念。故肇论云。法身隐于形[穀-禾 卵]之中。真智隐于缘虑之内。然其形[穀-禾 卵]缘念。元来体空。空寂觉知。元来不变。不变之真。元来随缘。体空之妄。元来成事。非因造作。法尔如斯。众生身心。现今若此。即约此义。以明染净缘之义相也。大涅槃经云。佛告。善男子。如汝所言。若一阐提有佛性者。云何不遮地狱之罪。善男子。一阐提中。无有佛性。善男子。譬如有王。闻箜篌音。其声清妙。心即耽着。喜乐爱念。情无舍离。即吉大臣。如是妙音。从何处出。大臣答言。如是妙音。从箜篌出。王复语言。持是声来。尔时大臣。持箜篌置于王前。而作是言。大王当知。此即是声。王语箜篌。出声出声。而箜篌声亦不出。尔时大王。即断其弦。声亦不出。取其皮木。悉皆拆裂。推求其声。了不能得。尔时大王。即嗔大臣。云。何乃作如是妄语。大臣白王。夫取声者。法不如是。应以众缘善巧方便。声乃出耳。众生佛性。亦复如是。无有住处。以善方便。故得可见。以可见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阐提辈。不见佛性。云何能遮三恶道罪。善男子。若一阐提。信有佛性。当知是人。不至三恶。是亦不名一阐提也。以不自信有佛性故。即堕三恶。故名一阐提。是知一切众生。虽有正因。不得了缘枉沉生死。为不知故。甘称下凡。为不闻故。不亲善友。常迷智眼。岂有了因。恒习恶缘。何成善本。今为未闻者。广搜秘藏。发起信心。为未知者。直指心原。了然无滞。为已闻者。智慧开发。万善资熏。为已知者。一向保任理行成就。有斯深益。岂厌文繁。普望后贤。广重传授。
问。佛性若定有无。即成断常之见。如何体会。理合正因。
答。非一非异。能契一乘之门。亦有亦无。不谤三因之性。如大涅槃经云。佛言。善男子。若有说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常乐我净。不作不生。烦恼因缘。故不可见。当知是人。谤佛法僧。若有说言。一切众生。都无佛性。犹如兔角。从方便生。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当知是人。谤佛法僧。若有说言。众生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何以故。虚空常故。兔角无故。是故得言。亦有亦无。有破兔角。无破虚空。如是说者。不谤三宝。
问。教说一心佛性之理。有何因缘。获何善利。
答。佛眼谛观。正理不谬。若人决定信受。则除五种过失。生五种功德。佛性论云。如来为除五种过失。生五种功德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除五过失者。一为令众生离下劣心故。有诸众生。未闻佛说有佛性理。不知自阴必当有得佛义故。于此身。起下劣想。不能发菩提心。二为离慢下品人故。若有人曾闻佛说众生有佛性故。因此发心。既发心已。便谓我有佛性。故能发心。作轻慢意。谓他不能。为破此执。故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三。为离虚妄执故。若人有此慢心。则于如理如量正智不得生显。故起虚妄。虚妄者。是众生过失。过失有二。一本无。二是客。一本无者。如如理中。本无人我。作人我执。此执本无。乃至故知能执。皆成虚妄。由于此执。所起无明。诸业果执。并是虚妄。无。受者作者。而于中执有是虚妄。故言本无。二是客者。有为诸法。皆念念灭。无停住义。则能骂所骂。二无所有。但初刹那为旧。次刹那为客。能骂所骂。起而即谢。是则初刹那是怨。次则非怨。以于客中。作于旧执。此执不实。故名虚妄。若起此执。正智不生。为除此执。故说佛性。佛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所显真如。由真如故。无能所骂。通达此理。离虚空执。四为除诽谤真实法故。一切众生过失之事。并是二空。由解此空故。所起清净智慧功德。是名真实。言诽谤者。若不说佛性。则不了空。便执实有。违谤真如。净智功德。皆不成就。五离我执故。若不见虚妄过失。真实功德。于众生中。不起大悲。由闻佛说佛性故。知虚妄过失。真实功德。则于众生中起大悲心。无有彼此。故除我执。为此五义因缘。佛说佛性生五种功德。一起正勤心。二生恭敬事。三生般若。四生阇那。五生大悲。由五功德。能翻五失。由正勤故。翻下劣心。由恭敬故。翻轻慢意。由般若故。翻妄想执。由生阇那俗智。能显实智及诸功德故。翻谤真法。由大悲心。慈念平等故。翻我执。乃至由般若故。不舍涅槃。由大悲故。不舍生死。由般若故。成就佛法。由大悲故。成就众生。是以若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自然不谤不慢。无失无违。何者。以众生妙故。皆不可思议。如佛在竹林中说法。授白鸽鸟。劫国名号八相之记。诸大菩萨等。皆申忏悔。咸云。若智未齐如来。我等自此已后。更不敢称量众生。宝。坚和尚云。我。见老鸦在生槃上回头转脑。便。全体见渠法身。又有俗官入寺。与盘山和尚登殿。问云。此雀儿还有佛性不。师云有。问。既有佛性。为甚么向佛头上阿。师云。是何不向鹞子头上阿。
问。佛性于五眼中。何眼能见。
答。涅槃经云。佛眼见故。而得明了。以佛眼见一切美恶差别等事。悉皆不动。为见性故。维摩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此是心鉴无碍为眼。非取根尘所对。是以肉眼见粗天眼观细。慧眼明空。法眼辩有。佛眼观不二相一实之理。华严经离世间品说十眼。所谓肉眼。见一切色故。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法眼。见一切法实相故。佛眼。见如来十力故。智眼。见诸法故。光明眼。见佛光明故。出生死眼。见涅槃故。无碍眼。所见无障故。一切智眼。见普门法界故。又慧眼所见。无法可见故名为见者。见法空故。名为慧眼。非独慧眼能见。五眼俱现。如是五眼。照如千日。十方之中。无处不见。于一切处。地平如掌。无诸秽恶。若有可见。即是生盲。何以故。无所有故。当知无空。色空俱遣。又见一切尘全是眼。更不可见。闻一切声全是耳。不复更闻。所以云。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又云。离心之外。更无一法。纵见内外。但是自心所见。无别内外。此无过也。乃至若了尘时。尘。全是知也。终不以知知于尘。即有所知也。若知于无知。不异知也。今尘即知。不复更以知及不知。知于无知。但无能所之知。非无知也。此方显无知也。经云。显现一切法。各各不相知。见亦如是。又闻者。圆教明我。我即闻故。能闻所闻。皆法界故。故使我外更无别闻。是以若见若闻。若知若觉。皆一心故。华严经云。所见不可见。所闻不可闻。所知不可知。一心不思议。
问。五眼凡圣共有。则众生具佛眼。如来有肉眼。云何唯佛眼能观。十住菩萨等。不见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