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氏伤寒金镜录-k8凯发棋牌

  是属湿热发黄之治法。倘如失治之后。则郁热炽盛。灼耗脾液。而舌现红星。成为热毒传里之症。如《舌鉴辨正》所谓“全舌纯红而深红星。乃脏腑血分皆热也。中燥火者。中疫毒者,实热人误服温补者皆有之。其病多大热大渴。心胸胀满。皮肤燥痒。日夜不能眠。大便秘、小便涩不等。(均属里症)宜十全苦寒救补汤急投”者是也。

  五苓散泽泻(二两五钱)茯苓猪苓白术(各一两五钱)官桂(五钱)木通滑石(各一两)甘草(炙,一两)上为末,每服五钱,入姜汁并蜜各少许,用白滚水调服。

  【介按】《医宗金鉴》云。“五苓散,非治水热之专剂。乃治水热小便不利之主方也。君泽泻之咸寒。咸走水府。寒胜热邪。佐二苓之淡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并泻水热也。用白术之燥湿。健脾助土。为之堤防以制水也。用桂之辛温。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小便利而水不蓄矣。白术须桂上升。通阳之效捷、气腾津化。渴自止也。”又云。“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表里不实。小便不利者。无不克也。”兹又加以滑石、甘草、木通者。因太阴湿郁蒸热为黄。既宣其气化。并渗其湿热。使黄从小便而解也。

  第六 黑尖舌

  黑尖舌图舌见红色。尖见青黑者。水虚火实。肾热所致。宜用竹叶石膏汤治之。

  【介按】伤寒传热入里。则舌苔变黑。有自舌中黑起延及尖根者。亦有自尖根黑起延至中心者。治宜急清阳明之热。

  以救胃中之燥。故以竹叶石膏汤主之。倘如热邪炽甚。则变芒刺干焦。急宜犀角地黄汤去芍,加花粉、麦冬、石斛等味。

  以养胃液而退邪热。庶几外可得汗而解。内可热清而愈。然亦有仿用承气之例。而急下以救液者。盖因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故宜急清胃热而存肾液为治也。

  竹叶石膏汤(从伤寒论新补)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粳米(半升)上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介按】此张仲景先生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急欲吐之方也。张隐庵曰。“竹叶凌冬青翠。得冬令寒水之气。半夏生当夏半。得一阴之气。参草粳米。资养胃气以生津液。麦冬通胃气之络。石膏纹肌色白。能通胃中之逆气。达于肌腠。总令津液生而中气足。虚热解而吐自平矣。”兹治舌见红色而尖见青黑者。是清胃热而存津液也。

  第七 里圈舌

  舌见淡红色,而中有一红晕。沿皆纯黑。乃余毒遗于心胞络之间。与邪火郁结。二火亢极。故有是症。以承气汤下之。

  里圈舌图【介按】舌苔淡红而起重晕者。乃是温病热毒传内之证也。热毒传内一次。舌增红晕一层。一晕尚轻。二晕为重。

  三晕必死。因其邪热上乘胞络。外证必有神昏谵语。烦躁不宁。或发斑疹等证。症极危险。故先治以调胃承气汤。速清热毒而存液也。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炙甘草(三钱)大黄(六钱)硝(二钱)上咀,用水一钟半。先煎甘草、大黄,将熟去渣。下芒硝。再煎三五沸,顿热服。

  【介按】内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故君以大黄之苦寒涤热。臣以芒硝之咸寒软坚。

  更佐甘草之甘缓。俾留硝黄于胃中。清热而解毒也。

  第八 人裂舌

  舌见红色。更有裂纹如人字形。亦有此形者。(介按:此句指图形而言。)乃君火燔灼。热毒炎上。故发裂也。宜用凉膈散治之。

  人裂舌图【介按】年老之人。辄有舌中开裂。其苔则滑腻。或滑而微白。乃是津液干枯之体。而患寒湿之象。治疗适当。尚属不妨。惟不论男妇老少。凡患暑温燥热之症。而见苔色焦黄。或兼灰黑燥刺。致有裂纹如人字。或如爻字。外证身热口渴。甚则神昏、谵语。治宜亟与白虎汤合承气汤。以急下而救液。今治以凉膈散者。是使热降清升。上下通治之义也。

  前贤梁特岩云。“不论白、红、黄、黑各舌,若中有裂纹。如川字、爻字、人字不等。或裂字直槽者。多由实热人误服温补药。热火在脏腑相争所致。大承气虽能下毒。而未能凉沁肠胃。宜以白虎汤合与承气。循环急服。不知者以为太重。

  实则力求周密之策也。”凡实热内逼而见此舌。皆宜如此以治之。

  凉膈散(方见前)

  第九 虫碎舌

  舌见红色。更有红点如虫蚀之状者。乃热毒炽甚。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济故也。宜用小承气汤下之。

  虫碎舌图【介按】舌绛碎而有深红之点者,是属热毒蕴久不宣。熏蒸上达之候。故宜小承气汤以荡涤之。然亦可用白虎合犀角地黄汤加减而治之。藉清热毒而滋津液。庶或有济至于红色虫碎舌。是红舌中更有红点如虫碎之状者。热毒炽盛也。

  宜用小承气汤下之。如不退,再用大承气汤攻之。惟邵仙根谓。“舌绛碎而有黄白腐点者。此湿热邪毒蕴伏不宣。蒸腐气血。化为瘀浊。得风木之气化而成虫也。”但《金匮要略》有“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之证。则邵氏之言。

  又为疳蚀之症矣。

  小承气汤(从伤寒论新补)大黄(四两)浓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介按】唐容川曰。小承气汤、重在小肠。故仲景提出“腹大满”三字为眼目。盖小肠正当大腹之内。小肠通身、接连油网。油是脾所司。膜网上连肝系。肝气下行。则疏泄脾土而膏油滑利。肝属木。故枳朴秉木气者。能疏利脾土。

  使油膜之气。下达小肠而出也。又用大黄归于脾土者。泻膏油与肠中之实热。此小承气、所以重在小肠也。其不用芒硝。

  以小肠不秉燥气。不取硝之滑润也。

  第十 厥阴舌

  厥阴舌图舌见红色。内有黑纹者。乃阴毒中于厥阴经。肝主筋。故舌见如丝之形也。用理中合四逆汤治之。

  【介按】既云阴毒中于厥阴。其苔应当青滑。根据旧说。因肝属风木之脏。主筋而色青故也。至于淡紫青筋舌。则淡紫带青而湿润。又绊青黑筋者。乃寒邪直中阴经也。必身凉而四肢厥冷。其脉沉缓或沉弦。可用四逆、理中、等汤以温之。如小腹痛甚者,宜回阳急救汤。(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甘草、五味子)治之。更须辨其舌之或干、或润。若舌不湿润而干枯者。乃是实热之证。宜用寒凉之剂以治之。即梁特岩所谓“余以为凡舌色纯红兼显黑丝。必非寒证。当是热气结于足少阴。宜用寒凉药”者之候也。

  四逆汤附子(一枚生作八片)甘草(六钱二分半)干姜(半两炮)上咀。每服五钱。水一钟。煎六分。不拘时温服。

  【介按】方名四逆者。言其能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之厥逆也。取姜附之辛热。助阳以胜寒。因甘草得姜附。能鼓肾阳而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能通关节而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俾阳气外达。则四肢转温矣。

  理中汤人参甘草(炙)干姜(炮)白术(炒)服法如前。

  【介按】此为温补中气之要方也。王晋三曰。人参、甘草。甘以和阴。白术、干姜。辛以和阳。辛甘相辅以处中。

  则阴阳自然和顺矣。

  第十一 里黑舌

  舌见红色。内有干硬黑色。形如小长舌有刺者。此热毒炽甚。坚结大肠。金受火制。不能平木故也。调胃承气汤下之。

  里黑舌图【介按】苔至黑色而有刺。舌上必然干燥无津。脐腹必然硬满耕痛。大便必然秘结。此是胃中津液将涸。热结大肠。

2 4 5 6 7 8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