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k8凯发棋牌

  阳明病,胁下坚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苔者,可以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其人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与小柴胡汤。但浮,无余证,与麻黄汤。不溺,腹满加哕,不治。(方见柴胡汤门)

  阳明病,其脉迟,汗出多,而微恶寒,表为未解,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其人必喘,发汗即愈,宜麻黄汤(方并见上。)

  阳明病汗出,若发其汗,小便自利,此为内竭,虽坚不可攻,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猪胆汁皆可以导。方:蜜(七合)

  上一味,纳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捻如指许长二寸,当热时急作令头锐,以纳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又方: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法醋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已试甚良。

  阳明病,发热而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其身无有,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汤主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小便不利,其腹微满,茵陈汤主之。方: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溺如皂荚沫状,色正赤。一宿黄从小便去。

  阳明证,其人喜忘,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虽坚,大便必黑,抵当汤主之。

  病者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可下之,假令下已,脉数不解,而合热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抵当汤主之。若数不解而下不止,必挟热便脓血。(方见杂疗中。)

  食谷而呕者,属阳明,茱萸汤主之。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阳明病,寸口缓,关上小浮,尺中弱,其人发热而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此为医下之也。若不下,其人复不恶寒而渴者,为转属阳明,小便数者,大便即坚,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者,但与之,当以法救渴,宜五苓散。(方见疗痞门。)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如:汗出多者,为太过。太过者阳绝于内,亡津液,大便因坚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则生热,其阳则绝。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即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方:麻子仁(二升)芍药枳实(炙,各八两)大黄(一斤)浓朴(一尺,)杏仁(一升,去皮尖两仁者,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伤寒发其汗,则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相搏,在里不解故也。伤寒其人发黄,栀子柏皮汤主之。方:栀子(十五枚,擘)甘草黄柏(十五分)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体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方:麻黄(去节)连翘(各一两)杏仁(三十枚,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斤)甘草(二两,炙)一方生姜(二两,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卷第九·伤寒上

  少阳病状第九

  九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病,脉弦细,头痛而发热,此为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为属胃。胃和即愈,不和烦而悸。

  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坚满,干呕不能食饮,往来寒热,而未吐下,其脉沉紧,可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脉浮大,上关上,但欲寐,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其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其邪。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欲已。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尽辰。《千金翼云》卷第九

  卷第十·伤寒下

  太阴病状第一

  八证方二首

  太阴之为病,腹满吐,食不下,下之益甚,时腹自痛,胸下坚结,太阴病,脉浮,可发其汗。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尽丑。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温,是为系在太阴,太阴当发黄;小便自利,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烦,暴利十余行,必自止,所以自止者,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为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其实痛,加大黄汤主之。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加大黄汤方:大黄(二两)

  上,于前方中加此大黄二两即是。

  人无阳证,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减之,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卷第十·伤寒下

  少阴病状第二

  四十五证方一十六首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欲吐而不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虚故引水自救。小便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其人小便白者,下焦虚寒不能制溲,故白也。夫病其脉阴阳俱紧,而反汗出,为阳,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是为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为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在里,不可发其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其汗,无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者,至七八日,下利,其脉暴微,手足反温,其脉紧反去,此为欲解,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止,恶寒而蜷,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其衣被,可治。

  少阴中风,其脉阳微阴浮,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尽寅。

  少阴病,八九日,而一身手足尽热,热在膀胱,必便血。

  少阴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发热,不死,脉不足者,灸其少阴七壮。

  少阴病,但厥无汗,强发之必动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目出,是为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蜷而利,手足逆者,不治。

  少阴病,下利止而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其人吐利,躁逆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蜷,其脉不至,其人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其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反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方: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